有關環保署「免洗餐具限制使用」公告的違和感

張貼日期:Oct 15, 2019 2:53:24 PM

本文刊載於2019年10月5日 自由時報

https://ec.ltn.com.tw/article/breakingnews/2946529

由於近年來國際間推動「減塑」趨勢之故,今年八月,台灣行政院環保署發布公告〈修正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〉。該公告內容,在2006年針對「政府機關、學校餐廳不得提供免洗餐具」之規定下,為持續推廣該方案,2019年新增規定:「百貨公司業、購物中心及量販店業,於其提供餐飲之場所供消費者現場食用時,不得提供各類材質免洗餐具。」

本規定之初衷,源於八十年代台灣肝炎帶原者眾,因而普及在現場使用各類材質免洗餐具;後來考慮垃圾處理問題,2006年改而發布上述規則。即是,原本為預防疾病而習慣使用免洗餐具;但當面臨垃圾處理之際,則又推動各類可重複性材質之餐具使用。然而,觀看B型肝炎確定病例之近十年趨勢,以2008年定位成1.0點,雖然直到2013年該病例降至0.41點,但後來轉為上升趨勢,2018年為0.61點(衛福部疾管署「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」)。在此需要注意的是,在肝炎帶原者數近五年有上升趨勢之下,若該數字繼續增加,那麼政府是否又將開始鼓勵「在現場使用各類材質免洗餐具」?亦或以垃圾處理問題為理由,繼續擴大免洗餐具的限制使用?

不管如何,這則規定所忽略的是,所謂「餐具」並非環保署所定義的內用與外帶之二分,也無法將塑膠類與其他各類材質以兩類來劃分,以區隔其用餐場所。餐具,本是展現料理的重要配角,按不同料理,材質上有不同要求,如天然漆器絕不能搭配材質較硬的筷箸刀叉。就和食而言,一旦規定內用不得提供各類材質免洗餐具──杯、碗、盤、碟、餐盒、筷、湯匙、刀、叉,如此便破壞了該料理的文化與存有的美學。例如:朴葉味噌是以「朴葉」作為盤子的菜餚,在和菓子上所附的「黑文字」是一次性木叉,「和紙鍋」則使用一次性紙碗,至於「無垢箸」是由主人款待客人所使用的一次性筷子。2013年,和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無形文化遺產,現今國際間所注目的,並非和食中所謂「各類材質免洗餐具」的存在,而是借鏡朴葉、黑文字、和紙鍋、無垢箸等,進而思考合理的資源利用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。

今年的G20大阪峰會,果然討論「環保議題」,並通過大阪藍海願景(Osaka Blue Ocean Vision)。然而日本政府也不可能將朴葉、黑文字、和紙鍋、無垢箸等列為限制使用對象。為了避免模糊焦點,要正視的是造成環境問題的,並非這些傳統餐具之存在,而是因應我們現代生活所需而產生的塑膠容器之處理不當問題。以珍珠奶茶為例,此為近年受到國外注目而從台灣外銷到世界各地的知名飲品。就日本而言,根據2019年2月20日,日本東京稅關發表的粉圓(tapioca ball)之進口量,從2005年到2017年是每年維持1500-2000公噸,而到了2018年卻增加到2928公噸(為前年之143%),也晉升為從台灣進口至日本之第一位。雖然,沒有人可以反對台灣珍珠奶茶的文化性,但因為它與外帶透明塑膠容器之間難以分離,所以勢必引起討論的。不過,可以確定的事實是,無論是否被視為「免洗餐具」,只要在前近代社會早已存在的,因必須尊重文史脈絡而不必被列為限制對象。難道這就是成為文明社會該有的合理判斷嗎?

(作者戶倉恆信,在台日籍飲食文化研究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