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具選擇與搭配

張貼日期:Aug 17, 2017 4:51:34 AM

本文引自2017年8月17日自由時報即時新聞

很多國人都愛茶飲,茶具的選擇問道為何?旅台的飲食文化研究者戶倉恆信,從日本的作風,教大家茶具的選擇與搭配的方法。

戶倉恆信指出,台灣與日本,同樣接受了中國的茶飲習慣並發展出各自喜好的茶室文化。就日本而言,以禪修中所謂「刪除不必要」作為基本原理,以茶室內外的文物視為追究簡潔的辯證關係,早在十六世紀就完成了這「非日常」的藝文空間。相對地,台灣的茶室是以延伸於桌面品茶的「日常」作為前提,先從家具的擺置進而講究茶具的搭配法。《清香流動:品茶的遊戲》的作者,解致璋說到 :「品茶的空間設計以家具為主,花木為輔」。這恰好對應著茶室內未運用「家具」概念的日本。

日本的茶人,在茶室內始終關注人事物之間的實用關係與其效率而定律化。至於台灣的茶人,如同衣櫃前選服裝一般,先選擇墊在桌面的茶巾,再依個人的美感將茶具自由選擇並擺置。因此解致璋有接著說 :「茶席隨著桌面的條件設計、調整,十分靈活,不是一成不變的,它的美感可以是千變萬化的」。

無論台灣或日本,茶室中同樣沒有絲毫會干擾心靜的雜音,然而假設有疲憊的旅人,他應該會選擇踏進台灣的茶室。因為日本的茶室,必須先把身心調節為正式的風貌。關於這一點,可活用民俗學者柳田國男(YANAGIDA Kunio : 1875-1962)所提出的:日本社會中「霽(HARE)」和「褻(KE)」,此一「非日常與日常」的文化解讀範疇。正因為如此,以下嘗試將日本茶室中的「非日常」,落實於台灣的茶室文化之上。那麼,也許可以實現介於「日常與非日常」之間的文物交流。

日本的茶室外側有設置「水屋(Mizuya)」,此為清洗並收納茶具的空間。水屋的主結構,不例外地由軟質木材組成,並在水槽上鋪滿細竹竿,避免漆器、陶器、瓷器、銅器、鐵器等材質的器皿受損。這就像水屋的結構,為了保護鐵釜,釜蓋的材質選擇以銅為主,放置鐵釜的釜敷不例外地選擇木製一般,從茶室的外側考量器具之間的接觸情況。由此觀之,台灣的茶具選擇與搭配上似乎有調節的餘地。

例如,台灣茶藝上所使用的承接淋壺熱水的「壺承」,如果茶壺選擇陶器,那麼不必選擇比該茶壺硬質的瓷製壺承。同樣地,「蓋置」的材質也可以考慮使用搭配比壺蓋軟質的道具。我們會理解到台灣的茶室內,個人的美意識凌駕於事物的實用性、甚至茶具的材質關係,而且因為考慮降低壺蓋吸附蓋置的雜味,所以蓋置是往往被選擇玉石等美麗的硬質材料。然而,倘若蓋置的硬度過於壺蓋,則難免會提高壺蓋內側的破損率。雖然,台日兩地都有說「茶禪一味」,但可以說其中存有的差異,就是來自與「日常」之間的距離構成的美意識。